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footer

研究报告

打造韧性企业 开创增长新局

重塑供应和制造全价值链能力

概述

  • 过去几年,制造业在端到端供应、生产和运营领域面临了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大大降低了制造业的韧性,导致企业错失了大量的收入增长机遇。
  • 埃森哲最新研究显示,高韧性企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其营收较之于韧性较低的同行高出3.6%。未来三年,计划投资于能力布局优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来增强自身韧性的企业数量将日渐增多。
  • 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强化制造和供应能力的韧性都是企业的一项优先要务。结合全球发现和中国企业特点,我们建议中国企业从四个领域发力,打造高韧性企业。

打造持久韧性,赢得竞争优势。

持续不断的颠覆使企业高管们充分意识到,工程、供应、生产和运营若缺乏韧性将给企业带来严重影响。

即刻行动,收获巨量潜在价值

1.6万亿美元

全球企业每年错失的收入增长高达1.6万亿美元。

+3.6%

高韧性企业的营收较竞争对手高出3.6%。

17%

仅有 17% 的受访企业认为自身拥有一支由多技能复合人才组成的员工队伍。

40%

过去两年,产品交货周期(从订单到交付)延长了40%。

许多企业的应对之法是引入短期解决方案,将其快速应用到复杂的全球网络当中,以提高成本效率并争取准时交付。另一些企业则采取了被动型策略——比如增加库存,然而这样做代价不菲,因为用于生产的存货价值已攀升至1.9万亿美元。随着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企业必须要拥抱韧性,才能更好地应对危机、抓住机遇,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埃森哲最新调研发现,高韧性企业更好地把握了契机,营收较韧性较低的同行高出3.6%。更强的韧性还为其带来竞争优势,他们的息税前利润(EBIT)比率超出韧性较低的同行1.2个百分点。这些高韧性企业正对一系列韧性关键能力组合进行投资,并取得了愈加出色的业务成果。

全球 / 本地
全球 / 本地

识别韧性增长机遇

面对当今充满挑战的商业环境,高管们正在重新评估自身采购和生产布局的多样化与本地化。

过去几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其高度全球化的供应和生产网络存在的弱点。我们的调研显示,企业开始减少对战略商品独家采购的依赖。当前有42%的受访企业在采用多源采购战略,相比之下,未来有此计划的企业将增至72%。区域化采购也再度受到重视。未来三年,主要通过本地区采购的企业比例将从目前的38%跃升至65%。

企业还在优先考虑基于就近原则来设置业务中心,将生产设施和销售集中于同一地区,以精简物流、改善库存管理,并加快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我们发现,未来三年内,产品在多家工厂制造的企业比例有望从现在的41%上升到78%。与该增长态势一致,企业在同一销售区域内生产商品的倾向也不断提高,预计三年后此类企业的比例将从43%增加至85%。

除了区域采购和就近生产,企业还在积极探索搬迁和回流策略,以减少对任何特定地区或供应商的依赖。

了解您企业的韧性水平

评估您的韧性得分及与同行的对比情况,下载得分卡和行动建议,进一步提高韧性水平。(温馨提示:测评界面是英文)

向本地化、可灵活调整的供应网络迁移

从全球化的工业价值链转向本地化、可灵活调整且低碳的价值链。
从全球化的工业价值链转向本地化、可灵活调整且低碳的价值链。

扩展新的生产和供应选择,将为企业面对变化时保持韧性提供更多机遇。然而,随着供应网络的多元化,复杂性也将随着新供应商的扩充而水涨船高,并且会出现更多的运营孤岛——企业很快就会发现,必须跨越不同的地区和国界,适应截然有别的监管法规。在围绕去风险对业务网络进行重大改革时,企业需要评估自身以韧性为中心的能力,以及数字化成熟度水平,才能更好地释放价值并避免引发更多问题,这项任务极为重要却也面临诸多挑战。

令人振奋的是,过去几年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为各类规模企业提供了充分机会,来提升数字化成熟度并战略性地应对冲击。

适应 / 前进
适应 / 前进

投资韧性能力建设以提升竞争优势

打造韧性要求企业彻底地审视业务和运营模式,进而制定涵盖整个企业的战略,为重塑企业奠定基础。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的消费者需求和技术驱动型的世界,期望释放全新价值并以此实现转型的企业,需要围绕韧性投资打造31项能力,提高自身成熟度。

在数据、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助推下,这些能力将支持企业开展广泛变革——从提升员工和客户体验,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在这31项能力中,我们建议企业优先投资11项“韧性2.0能力”,这些关键能力与卓越韧性成果的关系最为密切。

投资于自身韧性的企业

10亿美元

调研企业的平均规模为230亿美元,其在构建生产和供应链韧性方面的平均投资总额为10亿美元。

企业正在通过投资于搬迁、自动化和数字化来增强自身韧性。

何为韧性2.0能力?

  • 利用结构化分析工具,提前判断需求的上升或下降
  • 前瞻性地进行客户细分,在出现短缺时权衡需求的紧迫程度
  • 依托数字孪生平台的协作方法 
  • 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适应客户需求
  • 通过生态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植入可持续因素
  • 引入高度灵活的自动化生产线
  • 具备“what-if”情境模拟能力的、动态化数据驱动型的计划
  • 预测性地识别运营问题
  • 将决策权下放至执行部门,并在各个层面上保持透明 
  • 远程专家支持能力(充分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手段) 
  • 打造跨越供应链、生产和运营的多面手/多技能员工队伍,以促进资源的重新分配

投资于这些“韧性2.0能力”可以使企业更加快速有效地预见挑战、应对中断,打造业务连续性,并加速营收增长。我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三项举措重点发力。

三大举措构建韧性

1.

投资开发关键技术,以增强可见性、可预测性和业务连续性

2.

部署“前置”工程能力,在设计中嵌入韧性

3.

培养多技能员工队伍以实现敏捷性

风险 / 回报
风险 / 回报

加速投资正逢其时

未来三年,计划投资于设施搬迁、自动化和数字化来增强韧性的高管人数将日渐增多,从而带动投资水平上升2.5倍至4倍——目前,此类投资计划平均占企业营收的4.5%,金额略高于10亿美元。企业还在平衡自身在回流/搬迁和建立数字化成熟度(包括增强自动化)之间的投资,两方面的平均金额分别为4.5亿美元和5.75亿美元。不过,企业并非有十足信心能将这些宏大的计划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自己已大幅领先于竞争对手。

造成该局面的原因在于:此类规模巨大且代价高昂的变革并非寻常之举,任何相关决策都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在筹划这些改变的同时,企业还必须保持股东价值并降低成本。因此,他们需要推出令人信服的愿景和明确的权责来支撑所有投资计划,确保既能带来短期价值,又能为长期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开启征程,贯穿供应和制造全价值链提升韧性?

  • 评估上述每个领域的当前韧性能力,识别出存在的差距。 
  • 建立愿景,明确企业韧性的远景目标。通过开放式协作工作坊讨论和分享愿景,并根据需要不断完善。 
  • 整体评估投资需求,平衡用于迁移、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投资,确保投资获得切实回报。 
  • 构建财务和执行监管机制,将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两类预算和解决方案结合起来,加速提升数字化成熟度。

积极投资发展韧性能力并夯实数字基础的企业,将从那些步伐迟滞的组织手中夺取市场份额。下一波冲击浪潮尚未涌起,当下是迅速行动、加大投入的绝佳良机。

韧性企业的中国视角:调整供应布局与提升数字化成熟度并举

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攀升、国内市场复苏承压的背景下,优化供应链布局,围绕韧性构建各项能力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调研显示,中国企业在韧性能力建设上投资意愿积极,受访的中国企业计划将营业收入的6%用于韧性建设,这一比例高于全球的4.5%。这些投资一半将用于供应和生产设施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另一半将用于供应链迁移和优化。

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因缺乏韧性,过去两年中国企业年平均:

+36%

产品的交货周期(从订单到交付)延长了36%。

-8%

错失了8%的收入增长机会。

无论在全球还是中国范围内,强化制造和供应能力的韧性都是企业的一项优先要务。在紧迫感之余,结合全球发现和中国企业特点,我们建议中国企业从四个领域发力,强化韧性能力建设。

  1. 建立韧性的供应和生产布局。
  2. 打造端到端可见性。
  3. 在设计初始即嵌入韧性。
  4. 培育全新工作方式。

中国市场业务联系人

余鸿彪
埃森哲大中华区工业X事业部总裁

潘峥
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咨询事业部董事总经理、供应链与运营业务主管

作者

杰夫·惠利斯(Jeff Wheless)

埃森哲商业研究院工业X研究首席总监

斯蒂芬·迈耶(Stephen Meyer)

埃森哲商业研究院供应链与运营研究首席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