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末端网络:快速个性,智能多元
2018/09/11
2018/09/11
从前几年物流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到近几年的增速趋于稳定,中国物流行业经历了一个快车道式的“量变”过程。随着增速红利的衰减,如今物流企业的竞争也达到新的高度:面对干线时效和成本竞争的同质化,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物流企业把核心差异能力放在直接接触客户的末端网络,以此来增加客户触点、提升服务体验。
客户需求、政府监管、跨界竞争,都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胜出,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的首要战略议题。
在满足时效前提下打造柔性服务,决胜未来。
基于客户、政策和市场带来的变化,埃森哲战略认为,若要在众多市场竞争者中“突围”胜出,未来的物流末端网络应最大程度提升客户体验,在现实场景中的各种客观条件下高效运行,并能不断运用新技术为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打造柔性化的物流服务。
基于历史发展原因,很多物流企业曾经采用较为粗放的模式来换取快速扩张和增长,但相应生成的末端网络缺乏整体规划,网络结构简单叠加造成诸多效率和服务缺陷,现在已经不再能满足客户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做出积极的改变。
首先,在网络定位方面,原先以成本优先原则规划的末端网络结构不再能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的时效要求。
其次,在运营模式方面,用同一末端网络混合运营不同产品导致操作效率不高,且不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
此外,在网点布局方面,物流企业前期发展依赖门店扩张开发末端业务和服务客户的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要求。
最后,在网络管理方面,过去基本依靠人工经验进行末端运营的管理,已不再能匹配日益增长的物流规模和场景复杂度。
新物流环境下末端模式需要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物流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其末端模式,同时考虑时效和成本、多元化末端网点的功能和形式,并通过科技化的手段来逐步升级运作和管理模式,以求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拥抱变化、积极转型,才能在物流末端环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给客户带来更好的物流体验,物流企业需要不断学习,精细化管理,针对新的客户需求和环境因素及时调整战略,同时重视技术能力储备,让末端模式多元化和智能化,满足客户对于物流时效和“脸谱化”服务的要求,实现柔性的末端网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