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北京 —— 埃森哲(纽交所代码:ACN)与中国科学院今天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群的扩张,均没有摆脱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随着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日益显著,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不仅仍然密切关联,而且特大城市原有的“城市病”很可能向区域内的其他较小城市蔓延,进而违背区域协调发展的初衷。为破解这个两难问题,中国的城市群必须协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互联网+”的数字技术应用。
埃森哲与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名为《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报告2015》。这是双方继2013年首次在同名报告中提出“新资源经济”理念后再次更新研究成果。今年的报告共覆盖了中国100个样本城市,以埃森哲“新资源经济指数”为核心分析工具,从城市经济绩效、资源环境可持续性(注)以及针对未来发展的支撑能力三个维度,综合评估了这些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5“新资源经济指数”城市排名显示:深圳市的综合得分蝉联榜首,由于产业结构及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其资源环境可持续性从2013年的第10位跃升至第1位;另两座超大型城市——北京和上海则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分别仅列第18和第19位;台州、广州、福州、沈阳得益于环境效率、环境质量及低碳发展水平的进步,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得到较大提升;烟台、杭州、大连、合肥、长沙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则明显下降,环境支撑能力的欠缺已成为这些城市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
报告发现,与2013年相比,尽管中国城市的综合得分普遍因经济实力提升而有所增加,但各级城市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都有明显下降。空气污染和水质恶化问题首当其冲,大城市的环境退化现象尤其突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性仍在恶化,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面临窘境。沿海城市尽管保持了传统经济优势,但资源环境负荷总量过大,资源保障能力下降。
同时,随着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片面竞争经济扩张速度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引发了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失衡。在目前的中国五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和长三角综合表现尚可,但其经济增长速度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偏差最为显著;成渝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在经济方面明显落后,需要在兼顾环境的前提下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最差,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使巨额环保投入取得实效。
报告针对城市群指出,虽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给区域内其他城市带来新机遇,但处于核心的特大城市在自身增长模式尚未完成转型、资源环境可持续性没有显著改善、发展能力仍限于应付本地事务的情况下,其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固有失衡问题也很可能向区域内的其他较小城市进一步蔓延。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石敏俊表示:“中国城市群的形成并不能自然而然疏解‘大城市病’。相反,区域中心城市必须首先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与周边城市的协同转型机会,以创新发展能力为基石稳步落实转型战略,并带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在整个城市群中的良性循环。”
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董事总经理李广海表示:“我们一直关注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的加速应用,有助于中国规避城镇化和工业化传统路径上‘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环境成本。‘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了‘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大目标之一。我们呼吁城市和企业的管理者把‘互联网+’与新资源经济模式作为同等重要的战略出发点,建立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改善中国城市的宜居性和综合竞争力,实现绿色富国、绿色富民的美丽中国愿景。”
报告将调研覆盖的100个城市按绩效类型分为四类:“高歌猛进型”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达,但环境质量退化明显;“适度平稳型”城市——经济发展虽处中等,但环境质量较好;“产能落后型”城市——对能源重化工产业的依赖较强,经济发展偏弱,环境质量最差;“基础薄弱型”城市——大多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滞后,环境质量一般。
尽管各类型城市面临的挑战不同,中国城市管理者要想破解长期困扰中国城市的“经济-资源-发展”的三角困局,关键在于增强城市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城市向新资源经济转型的社会系统支撑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数字技术应用等。其中,发展“互联网+”建设、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增长,能为城市向低资源消耗、低环境负荷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应用情况越好的城市,其经济绩效越好、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越高、发展能力越强。
今年的报告还首次研究了雾霾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雾霾强度与经济密度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曲线: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PM2.5浓度会随之升至峰值;而当城市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PM2.5浓度会随着服务业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回到较低水平。因此,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是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一步。
(注:“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表征城市的环境支撑能力,其关键绩效指标包括: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效率、环境质量和低碳发展。)
Comment submitted
Submitted comment may not display automatically.